首页>美文欣赏 / 正文
江南二月,云淡风轻,日光明媚。诗人乘兴伫足于花园门前,抬手扣了扣,无人应答。正苦闷徘徊之时,无意抬头,只见一枝盛开的红杏探出墙来。觉之甚美,遂作一诗,流传千古。
这大概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之意,也许就在生活中零落飘散的某一瞬间,你伸手虚空一抓,美的碎片便尽在手中。或是随风轻扬的湖畔垂柳,或是园中争相斗艳的姹紫嫣红,抑或是不经意间撇到的一叶落黄,都是美的。美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只要用心去观察,去发现,那么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都是美的捕获者。但,生活一定尽是美吗?
从定义上看,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共鸣的客观事物,是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而审美是指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创造美和享受美的一种特殊社会活动。从中可知,美是事物本身的属性,而审美是主动创造和享受美的一种活动。这么说,美就是自然的,审美是人工的。那么且看,就香港暴乱事件而言,一簇簇鲜红的火焰像热烈的玫瑰绽放在市民李伯身体各个地方,形成一道道粉红玫瑰般娇艳的疤;一道透亮的光直直照射在“阿sir”眼皮上,映出“自由”的勋章;地铁站门口摆放着整齐划一的路障……请问:这是美吗?
“是。”面罩男子如是说:“这是我们为自由、为民主、为平等而塑造的颓败之美,与先前的繁华相反,我觉得这就跟毕加索的抽象画一样,是旁人无法理解的美。”
而国内网友如是道:“这是丑,极致的丑恶,你们这些将东方之珠损坏得像茅厕边上的石头,毫无美感,尽是丑陋。”
审美主体不同,视角不同,从中获得的美感判定便不同,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人眼里也有不同的美,这是审美意义所在。生活中的“美”,是在“美”本身的自然意象基础上经过审美主体的加工而形成的“美”,这可以说是人工塑造的美,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美不一定是美,丑也不一定是丑,看客不同罢了。所以博伊斯“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点,是基于审美文化中个体独立性存在而提出的,而“美是生活”则是一个不完整的观点。笔者认为,因为“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可以从生活中发现自己认为的美,所以,“美是生活”,存在于生活,但生活不一定是美。
也就是,生活高于美,高于艺术,美的目的以及本质在于再现生活。
探出墙的红杏之所以美,是因为叶绍翁在入园不成失落徘徊于的生活片段下忽然发现了另一点春色,并将这点春色在脑海中加工,发散想象为园内会有多么春意盎然的生活之景,满足自身对美的欲求,所以它是美的,这种美依托在诗人想象之上,依托于生活中的一个小意外,它是在生活之下的。它来源于生活,但没有超越生活,后人读诗时感受到的美则是生活再现带来的。倘若换一个角度,此时看到红杏的不是赏春的叶绍翁,而是负责修剪草木的园丁,那这一枝出墙红杏讨得的便不会是美名,反倒会因“不规整”,被剪刀“咔嚓——”一下给泯灭了。
园丁求规整之美,可以是发现“规整美”的艺术家;叶绍翁求探墙红杏浮想联翩“隐匿美”,他是寻找“犹抱琵琶半遮面”之美的艺术家,个体差异导致人们对生活中美的理解也形成差异,“美”再现生活的方向也不同,故而有“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说法。
我们不能说“规整”为不美,也不能说“出墙”为不美,这是否定审美的个体差异性;我们不能说生活是美,但可以说美是生活,这肯定美来源于生活,于我而言,美固然存在于生活,人人固然是生活中的艺术家,但我们首先承认的,应该是生活高于美,美是用以再现生活,这才能深刻理解“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美在何处。
美,在于红杏本身,不在于“出”。
猜你喜欢
- 2021-04-19 强大的老鼠
- 2021-09-04 2020春节联欢晚会流行语
- 2021-03-25 流行歌词中的人生哲理
- 2021-04-29 让心先过
- 2021-09-13 当代20张赤裸裸的人性图,值得一看
- 2021-10-18 妈妈不会所有的本事
- 2020-10-03 一袋鸡蛋的智慧
- 2021-04-10 幸福,一半要争,一半要随
- 2021-08-25 魏微名言
- 2021-08-24 抱歉,那可不是爱
- 搜索
-
- 2021-09-16把梳子卖给和尚
- 2019-06-19最强大脑鬼才之眼水哥王昱珩资料简介
- 2019-10-01现代文翻译成古文,你是否也被惊艳到了
- 2021-08-04我喜欢世界上的这三样东西
- 2021-08-23英语爱情名言警句
- 2020-10-22佛教大师:星云大师简介
- 2021-08-26浅谈男女之交
- 2021-05-20雷锋生平简介
- 2019-08-10欧美励志电影排行榜
- 2019-08-28长隆集团苏志刚:从卖猪肉到身价130亿,他的秘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