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首页>励志人物 / 正文

奥飞娱乐蔡东青:17岁卖玩具到100亿身家,自称是“失败的赢家”

admin 2019-08-28 17:45:51 励志人物 181 ℃

  奥飞娱乐蔡东青:17岁卖玩具到100亿身家,自称是“失败的赢家”

  文/清如

  【人物名片】蔡东青,广东奥迪玩具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四驱车、悠悠球、陀螺……这些承载着80后、90后童年回忆的玩具背后均有蔡东青的身影。作为奥飞娱乐的掌舵者,他自称是“失败的赢家”,因为他懂得从每一次的失败中寻找成功的转机,实现了农村娃到百亿富豪的跨越。

  一、从小喇叭起步

  蔡东青是普通的农家子弟,父母靠种田为生,经济拮据。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17岁的蔡东青决定创业

  1986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早已吹遍中华大地,潮汕的家庭手工作坊遍地开花。蔡东青也跃跃欲试,他借了800元购买设备,开始生产塑料小喇叭。

  但是生产小喇叭的手工作坊众多,如何才能脱颖而出呢?蔡东青发现,小孩子喜欢声音响亮、颜色鲜艳的小喇叭,于是他根据这个需求,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很快获得市场的认可。

  同时,他巧妙将原本一个货箱装2000支喇叭增加到4000支,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小作坊的收益十分可观。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他沉重一击。蔡东青和朋友合作开了一家工厂,却因为忽视了市场,血本无归。

  痛定思痛,蔡东青更加坚定要在玩具行业深耕。他开始寻找新的项目,此时四驱车进入他的视野。

  二、四驱车的火爆

  1992年,蔡东青创办奥迪塑胶玩具厂,开始生产四驱车。由于符合市场需求,奥迪四驱车问世后,很快受到青少年消费者的喜爱。

  如何才能让奥迪四驱车走向全国呢?蔡东青受到一个法国赛车节目的启发,决定举办一场四驱车大赛,提升品牌影响力。

  从商讨方案,到正式开始筹备,再到在广东省电视台演播大厅进行总决赛,这场耗资200多万的比赛在全国掀起了四驱车热潮,奥迪由此名声大振。

  此外,这场比赛还轰动了国家体委,奥迪四驱车大赛被列入全国少年车模常设项目,蔡东青喜出望外,备受鼓舞。

  之后,蔡东青趁热打铁,斥巨资引入日本动画片《四驱小子》,进一步拉动产品销量,1996年公司收入突破亿元大关。

  然而,随着市面上假冒产品越来越多,公司利润严重下滑,蔡东青再次陷入困境。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走动漫转型之路。

  三、动漫转型之路

  2004年,蔡东青成立奥飞动漫制作公司,开始向“动画片+玩具”模式转变。

  一头扎进陌生的动漫领域,蔡东青的决策受到了外界的质疑和内部的强烈反对。顶着双重压力,他开始制作原创动漫。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奥飞动漫作品《火力少年王Ⅰ》问世。

  随着《火力少年王Ⅰ》在各大电视台热映,加上蔡东青在线下举办的产品推介会、巡回表演以及悠悠球比赛,火力少年王悠悠球红遍大江南北。

  首战告捷,蔡东青加快动漫产业布局,先后推出《巴啦啦小魔仙》、《铠甲勇士》、《淘气包马小跳》等热门动漫作品,其中2008年推出的《战斗王》,让战斗王陀螺风靡全国。

  2009年,奥飞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动漫第一股”。2018年胡润百富榜显示,蔡东青身价高达100亿。

  现在,蔡东青正带领奥飞朝着更宏伟的目标迈进:将公司打造成为“新世代迪士尼”。

#p#分页标题#e#

  宜华集团刘绍喜:从0到700亿,“中国木业大王”的经商之道

  文/清如

  【人物名片】刘绍喜,宜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刘绍喜,被誉为“中国木业大王”,将宜华从一家简陋的家具厂发展为总资产700多亿的木业王国,其背后的经商之道是什么?

  一、大胆下海经商

  1987年,第一次创业浪潮如火如荼。这一年,任正非创办华为,宗庆后成立娃哈哈,而刘绍喜创立了宜华。

  大胆创业,是因为刘绍喜渴望脱贫致富。刘绍喜是农民出身,家境贫寒,全家8口人挤在一间16平方米的小房子里,为了改变命运,他决定下海经商。

  于是,他借来800块钱,成立了莲下槐东家具厂,即宜华集团的前身。初期,家具厂十分简陋,电锯、斧头、锉等工具都是从市场上淘来的旧货,但是刘绍喜不畏困难,开始制作家具。

  然而,由于名气较小,家具销量低迷。如何才能打开局面呢?刘绍喜决定开展“免费试用家具”活动,即让顾客免费试用家具一年,试用后觉得满意再付款。

  顾客很快蜂拥而至,刘绍喜的家具由此打开销路。短短三年,家具厂的销售额就突破百万。

  随着业务不断扩大,目光敏锐的刘绍喜又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原木地板。

  二、重视品牌信誉

  1992年,刘绍喜发现原木地板市场空间广阔,于是决定做出口贸易。他和台商合作,自己负责生产,对方负责销售。

  但是出师不利,一位台商反映木地板不合格,要求退货。原来是木地板受潮导致水分增加,刘绍喜果断承担一切责任,他的话掷地有声,“做人,要有担当;做事,要有诚信!”

  刘绍喜这种讲诚信、勇担当的态度令台商十分感动,双方之后建立了长期合作。

  同年12月,刘绍喜成立宜华装饰木制品公司,由OEM(代工)向自主打造品牌转变。

  为了破解木材容易变形的难题,他邀请台湾工程师进行技术指导,改良木材原材料的加工流程。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终于研制出了喷气复式烘土窑方法,提升了木材品质。

  此后,宜华的发展驶入快车道,一跃成为国内木材加工行业的老大,并且被评为“信誉品牌”。

  然而,刘绍喜的野心不止于此。

  三、建立木业王国

  刘绍喜希望将宜华做成百年企业,而这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是国内森林资源有限,于是他将目光投放到海外,决定在海外建立木材基地,实现产供销一条龙。

  从1993年开始,刘绍喜漂洋过海,先后到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地考察,最后决定在缅甸建立第一个木材基地。

  但是,缅甸的这片林区位置偏僻,交通落后,似乎很不划算,刘绍喜却自有妙招。他因地制宜,雇佣当地的马匹运输木材,成功让进口木材抵达汕头。

  之后,刘绍喜又在非洲、美洲和亚洲的部分国家建立了木材基地。他坚持“砍一棵树,补一株苗”的原则,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步骤。

  有了强大的后盾,刘绍喜开始加快扩张的步伐。他在世界各地建立销售网络,并且进军房地产等多个领域,构建了总资产700多亿的木业王国。

  现在,刘绍喜正朝着百年企业的目标迈进,宜华的传奇仍将继续。

#p#分页标题#e#

  波司登高德康: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文/清如

  【人物名片】高德康,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波司登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从8台缝纫机起步,到连续23年销量夺冠的行业老大,波司登已经成为羽绒服的代名词。其创始人高德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在羽绒服领域深耕42年,成为“中国羽绒服大王”。

  艰难起步

  1976年,波司登诞生于江苏常熟一个只有8台缝纫机的小作坊。这一年,不甘贫穷的高德康带领11个村民一起下海创业,主营来料加工。

  凭借出色的裁缝手艺,短短三年,高德康就成立了一家服装厂。当时,高德康给上海的一家服装厂做代工,但是由于资金有限,他只能每天都去拿料,距离成了最大的难题。

  从常熟到上海有200公里,高德康不畏困难,每天骑十几个小时的自行车往返两地,风雨无阻。辛苦付出换来了服装厂的快速发展,1984年,他开始为上海某羽绒服品牌做贴牌生产。

  当时,季节性强、工艺复杂的羽绒服并不被市场看好,高德康却认为这个行业大有可为。他一方面继续接单,另一方面认真专研,掌握了羽绒服生产的全部流程。

  时机成熟后,高德康决定进军羽绒服行业,于1992年注册了“波司登”品牌。

  化险为夷

  正当波司登发展如火如荼之时,高德康的一次决策失误,让公司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

  1994年,由于市场调研不充分,高德康生产的一批羽绒服销量低迷,库存堆积如山,公司濒临破产,“晚上闭上眼就一身冷汗惊醒。”

  但是,高德康并没有被挫折击垮,他深入考察东北市场,发现波司登销路不畅是因为羽绒服的设计不符合北方人的体形和需求。

  于是,他开始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从颜色、面料、款式、版型、工艺五个方面入手,对羽绒服进行创新升级,并且在全国各地设立办事处,构建庞大的销售网络。

  1995年,波司登新款羽绒服问世,一炮而红,年销量高达62万件,成为全国销量冠军,并且一直保持至今。

  此后,波司登的发展驶入快车道,先后进入美国、法国、西班牙等海外市场。2007年,波司登在香港成功上市。

  二次创业

  2014年,服装行业进入寒冬,大量实体店关门。随后几年,波司登业绩连续下滑,品牌老化饱受诟病,如何才能突破瓶颈、东山再起?

  深思熟虑之后,高德康决定进行“二次创业”,让品牌年轻化。

  2018年,波司登在纽约时装周上惊艳亮相,吸引了安妮·海瑟薇、杰瑞米·雷纳等国际大牌明星前来看秀,一战成名。

  随后,高德康趁热打铁,与三位国际顶级设计师AntoninTron、TimCoppens、EnnioCapasa,推出联名系列新品,引发波司登热潮。

  设计师联名系列羽绒服,不仅受到众多好莱坞明星的喜爱,而且在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刷屏”。

  波司登2018年财报显示,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公司实现营收88。8亿元。

  如今,高德康满怀信心,他要像做快时尚一样做羽绒服。

  “一个正确的方向,一个简单的做法,不断地坚持、深化,你就会成功。”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