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职场励志 / 正文
真正见过世面的人,到底有多厉害?
文/哈叔
1
晚上几个朋友小聚,因为都已经有了孩子,就自然而然地聊到了教育这个话题。
老陈有一套自己的教育方式,这几年,他几乎每个月都会带着孩子出去走一走,看一看。
不过,老陈家的出游和很多家庭还不一样,大多数父母通常会带着孩子去游乐场,去动物园,这些地方老陈也会去,但他还时常去一些很冷门的地方。
比如说,他会带上物资,带着儿子去儿童福利院,去敬老院,去大山里,会带着儿子去听评弹,看戏剧,也会时常带着儿子去老家农村的亲戚家吃吃饭,聚一聚。。。
「见见世面」是老陈提到较多的一个词,而对于「见世面」的理解,老陈说:“所谓见世面,其实就是见见真实的生活。”
不夸张地讲,豆豆(老陈的儿子)是我见过的同龄孩子里最有气质的一个,待人接物都十分得体,拿捏地恰到好处,不跋扈,不怯场,温和又开朗,一切都是刚刚好。
老陈也是一个这样的人,和他相处会感觉很舒服,虽资产千万,却一样可以和你到街边撸串;虽年长几岁,说话却很少有说教的口吻,反而态度谦逊。。。
这也许就是真正见过世面的人所拥有的气质吧,而这样的人,往往都活得很有质感。
2
不随波逐流,不嘲笑别人
曾有一读者对我说,哈叔,我还有5年就要结婚了,可是现在还一无所有,没房没车没存款没对象,很焦虑。
我好奇地是,为什么他连对象都没有,却知道自己还有5年就结婚了。
结果他告诉我,在他们老家,男人最迟到28岁是一定要结婚的。
有人听完可能会笑,请先别急着笑别人,很多人其实和这位读者是一样的,都在试图将人生活成标准模板。
很多时候,标准即意味着平庸,也意味着失去了自己。
朋友阳阳家境优越,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谈起在国外的几年经历,阳阳感慨最大的就是,别轻易对一个人下结论,包括我们自己。
他见过50岁的人创业,70多岁的老奶奶学滑板,步履蹒跚的老头和他们在一起听课。
当你真正见过世面,就会知道人生其实应该是「无年龄感」的,人生的每个阶段,没有非做不可的事,没有绝对不能做的事。
当认识到了这一点,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和节奏之后,处世的心态就会完全不一样。
就不会被同龄人抛弃而苦恼,焦虑万分;也不会因领先于别人而沾沾自喜,目中无人。
就不会轻易放弃梦想,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也不会嘲笑那些努力生活,不断追梦的人。
有些人死于25岁,葬于75岁,有些人永远都是25岁,一辈子都活得热气腾腾,对人生的认知不同,结局往往也不同。
3
能享受阳光,也能扛住风雨
很多父母也会带孩子出去看世界,可往往只限于吃喝玩乐,见识是增长了,但却总少了点味道。
有一次,我和另外一个朋友开车和老陈一家同行去四川的一个山区,看得出来,那里的人和他们挺熟络的。
豆豆一下车,就有几个孩子奔了过来,说实话,那几个孩子有点脏兮兮的,但豆豆却丝毫没有嫌弃的意思,一帮小孩迅速消失在大人的视野里。
老陈俩口子搬完东西后,站在墙角下和几个当地人聊着天,完全没有捐赠者的高姿态,阳光下的他们站在那里,更像是多年的老友,侃侃而谈,有说有笑。
那一幕给我的触动很大,所谓教养,所谓人格高贵,大抵就是这样子吧。
谈及带孩子去敬老院,去山区的原因,老陈有一番话说得很好:
我希望他能见到这个世界不同的样子,见过优秀的,就会知道人外有人,知道进取,懂得谦逊;见过苦的,就会知道怜悯,懂得珍惜。
很多时候,你只有见过真正的苦,经历过苦,才能不惧怕苦难,受得住苦,不抱怨苦难。
想起罗曼罗兰的一句话: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而那些真正见过世面的人身上,往往都有这种英雄主义。
他们既可以享受最好的,也可以承受最差的,会讲究,也能将就,不管多难,依旧满怀希望。
4
见识决定高度,做好两件事
真正见过世面的人,说白了就是见识多了,眼界宽了,格局大了,而这些因素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和质感。
为什么说女孩要富养,其中有一点就是,拥有过好东西,日后才不会被好东西所诱惑;
为什么有人遇到问题可以不慌不乱,遇到困难可以坦然面对,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因为他见过比这更糟糕的;
为什么有人会放弃安稳的工作,转身去折腾,那是因为他见识过努力的力量;
为什么有人待人接物谦逊得体,让别人很是舒服,是因为他见过人外人,也因为他拥有过,所以不必通过炫耀来证明自己。。。。。。
我一直深信两个两点:
1、很多时候,越会炫耀什么,就意味着越是缺什么;
2、所谓知足常乐,往往是没拥有过更好的,也就是没见识,没见过世面。
一个人见世面的方式,无非是两个方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自不必说,但行万里路,我想多讲几句。
行万里路,不是说要去多远的地方,拍拍照片,发个朋友圈,而是通过看世界,看众生,从而领悟生活,看到自己。
当有一天,你真心觉得每个人都不容易,不轻易去评价一个人,真正热爱生活,不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时,你就算真正见过大世面了。
人生最好的模样,也不过就是如此!
#p#分页标题#e#在北京7年,我赚了2551元:一线城市的生活到底有多难
文/猫慕
1
我在北京总共待了7年。
2012年我从河北考到北京;
2016年毕业,前前后后做了好几份工作;
2019年1月25日,我正式辞职,回了老家河北石家庄。
离京时,我最好的朋友罗子京来南站送我。
他鲜少地红了眼眶:
咱们好兄弟一块在北京多好啊,何必回去呢。你这一走,我太舍不得了。
我也舍不得我的好兄弟。
但是,在北京7年,我对这个城市却没有什么感情。
2
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我对北京的形容是:这是最好的城市,也是最坏的城市。
我在石家庄出生,一直长到18岁。
18年的时间,我对这座城市了如指掌,我们就像爱情之火熄灭后的恋人,它再也无法激起我对它的兴趣与热情,只剩厌烦与倦怠。
高三时,大家讨论着今后报哪个大学。
我当时想,要去就去最好的城市,最繁华、最热闹、最有前途的城市。
最终我报了北京的一所大学。
刚到北京,它给我的印象与我想象中的样子大相径庭。
我拖着行李在学校门口下车,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狭窄、拥挤、略显脏乱的道路。
我当时有点发愣,这就是北京?那个首都、国际都市北京?光看这路,还不如石家庄宽大、干净呢!
作为年轻人,我只狭隘地看到了它的表面,直到罗子京的出现,我才真正见识到了北京瑰丽的一面。
罗子京是我们宿舍最晚到的。那天我跟两个舍友一块从食堂回来,刚进门就听到一个中年男子中气十足地说:
你们宿舍也忒小了,这儿住得开吗?
他一手叉腰,看着床上的男生整理床铺。
那男生不客气地回嘴:
又不是你住,哪儿那么多废话。
看到我们进来,中年男子热情地打招呼:
嚯!这几个小伙子,够精神的啊。你们是罗子京的舍友吧?
床上的男生微笑道:
你们好,我是罗子京,这是我爸。
我们自报了家门,罗爸爸豪气地招呼我们:
走走走,给你们带了吃的在车上,去拿去拿。
一看到罗爸爸的车,我跟室友惊呼,宾利!豪车!
后来我们才知道,那辆车是罗子京的,他爸开的是另一辆劳斯莱斯。
知道罗子京爸爸在北京做的是房地产,这一切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一次遇到真正的“土豪”,那种感觉有点不真实,而且有让人自惭形秽的压迫。
3
罗子京是一个谦虚、热心的人,他身上完全没有骄横之气。
他善于沟通交际,而且是他带我叩响了北京的“华丽之门”。
我生平第一次去夜店,就去了最豪华的一家,在三里屯非常有名。
那天是罗子京朋友的生日,他们在最好的卡座开了一整桌的酒,酒的名字我一个不认识,但肯定价值不菲。
来庆祝的也都是些漂亮、帅气的年轻人。
那些年轻的躯体,习惯性地随着节奏不住地摇晃。我也故作自然地随着音乐晃动。
散场签单时,因为罗子京的朋友离我比较近,我偷瞥到了上面的金额——712583。
好家伙,6位数!仅仅这一晚上,居然消费了71个万。
万在北京是基础消费单位吗?
我暗自吃惊,但人家这位朋友却大手一挥,把卡一递,连眼都不用眨一下。
当下我心里只剩下四个字,云泥之别!
当晚凌晨三点,我单独回到宿舍。两个舍友都还没睡,他们正边打游戏边聊天。
我听到舍友老张深深叹气:
我明天又得跟爸妈要生活费了,真是张不开嘴。
另一个问:
你要了多少?
一千!
靠,要这么多干嘛!你又没女朋友。
老张扭捏道:
唉,衣食住行不就得花钱嘛,我已经很节俭了好吧!
一千块,已经足够使我的两个舍友烦恼、焦虑;而不久前我见到的年轻人们,他们却轻松自在地挥金如土。
一样的年纪,不一样的境遇,我在北京首次深刻地体会到同龄人之间的割裂。
4
其实在学校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还不是那么强烈;
一旦踏入社会,那才是真正的千差万别。
毕业季来临,我找了好几份工作,但都大同小异,工资基本都是两千多,工作内容也是零碎的杂活,不具备任何意义和前途,我是可以随时被替换的“工蚁”。
那段时间我特别焦虑,下了班回到宿舍很难摆出好脸色。
不光是我,另外两个舍友也如此。罗子京经常打趣我们是出去“卖身”了。
全宿舍就只有他没有生存的压力。
在我们焦头烂额地到处投简历时,他和自己的女朋友去了欧洲玩。他朋友圈里晒得那些异国风光图,直扎得人眼睛疼。
毕业证书一到手,我也给老板递了辞呈。
老板整天对着实习生冷嘲热讽,随意指使。他接过我的辞呈,连眼皮都没翻一下。
我约罗子京吃饭,他问我今后有什么打算。我当时动了回家的心思。
记得刚上大学时,我向父母坚定地表示:以后我就是在北京捡垃圾、当乞丐,也绝对不会回石家庄!
年少无知!现如今呢?
真正收拾东西离开学校的话,我连一个住的地方都没有,和乞丐有什么区别!这难道就是我留在北京的意义?
罗子京听完后,沉思了一会说:
我爸人脉广,我托他问一问有什么工作找人,你先别着急。
我当时只觉得好兄弟在安慰我,没想到过了几天,罗子京就给了我一个微信号,说是他爸的一个朋友在一家跨国巧克力公司做销售部经理,现在准备招一个助理,要是我合适的话,人家也不准备在网上发招聘了。
后来我去面试了。去之前心里特别含糊,毕竟这是一家很知名的跨国公司,我觉得人家十有八九不会要我。
结果没想到,那位销售经理了解了一些我的基本情况后,当即就通知我下周一过来签合同。
走进电梯时,我觉得特别不真实:这么容易就被录用了?
入职后我才明白,这里的员工不是国内顶尖院校毕业的,就是国外学成的“海归”。我一个普通的大学生能进来,完全是仰仗了罗子京父亲的面子,可以说是“狐假虎威”。
5
当时,我每个月的工资是4500,刨去每月2500元的房租、480元的交通费还有杂七杂八的水电,实际够我吃喝的也就1500元左右。
公司地处二环内的商业区,周围饭馆不多,所以物价特别高。我每天午饭平均要30元,一个月下来也是个负担。
每次有同事一块约着吃饭,我都找理由推脱掉。
因为他们吃饭关注的是味道,而我关注的是价格,实在是丢人。
钱包的拮据,让我也顾不上什么人际社交了!
同公司市场部有个小姑娘,跟我同岁,在美国留学。她每天开着宝马来上班,身上穿得衣服每天都不重样。听同事私下里说,她爸爸是大公司的老板,特有钱。
在北京,如果被人议论说特有钱,说明这个人身家起码上亿。即使非富,也是即贵。
在大公司上班,我总有一种悬着一口气的紧张感。好像没了这口气,我连抬头看人的勇气都会消失。每次下班,涌进地铁的人流,我才会回到现实。
地铁,是北京的社会图鉴。
在这里,无论是站着的还是坐着的,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大家都卸下了面具,脸上统一着一个神态——疲惫。
有的人皱着眉低头不断地刷手机;有的人眼皮一阖放松地入睡;有的人一脸冷漠地看着窗外一闪而过的广告牌;有的人焦躁地站在出口,期待着第一个挤下车。
焦躁、疲惫、颓废、冷漠,每一天都在北京的地铁上呈现。
有一次在地铁上,我听到一对小姑娘的对话。
一个说:
你知道我有段时间多穷吗。我晚上没钱买菜买饭,就从超市买一块豆腐,买点辣酱,拿豆腐蘸酱吃;吃完了就立马上床睡觉,这样就不会感到饿了。
说话的姑娘语气轻松,而我替她心酸不已。
耳边听着姑娘的辛酸,眼前不断闪现一块块炫丽的广告牌。广告上的代言人是个微博粉丝过千万的小鲜肉,他受到万人追捧,演一部戏能拿到几千万。
同是90后,有的人名利双收,活得光鲜亮丽;有的人还在因为生活的拮据,去为五斗米不断折腰。
有的人已经在为到达终点喝彩,而有的人还在为站上起跑线奋力拼搏。
唉,人比人该死!
6
我很珍惜在跨国公司工作的机会,这在北京是个很不错的工作了。
但是我始终只是一个被雇佣者,工作的主导权并不在我手里。
年底意大利总部的人要来北京视察,消息提前一天发布。
第二天上班前,我已经走出家门,突然想到今天日子比较特殊,虽然老板没有要求,但是穿得正式点比较好,所以我又返回去,在所有的衣服里挑了一件最拿得出手的。
我如往常一样,第一个到了公司。同事们接踵而至,我看着他们一个个走进来,心里有点慌乱。
大家都穿得特别肃正,男的身着笔挺的西装,女的身着修身的套裙;只有我,穿着自以为正式,其实给人一种随便感觉的衣服。
老总的秘书Adam笑容满面地走进来,跟大家亲切地打招呼。她工作能力超强,会说流利的英语和意大利语,而且是英国留学回来的。她是今天与总部领导沟通的翻译。
Adam惯常的笑容一直到看见我,才猛然消失。
朱建文是吧,你……你怎么穿成这样!我昨天不是在群里强调过吗,男生今天必须穿西装!
我一头雾水:
我不知道啊,我没收到消息……
怎么可能没收到!我还特意说了两遍呢!你怎么搞的!
她一边说着,一边焦躁地翻着手机上的聊天记录。她把手机拿给我看,名叫“公司一家亲”的聊天群里,的确有她发的消息,也的确发了两遍。
但是我的心不断沉到谷底,我能感受到我脸颊的炙烫,我艰难开口道:
Adam姐,我……我不在这个群里……
她难以置信:
不会啊,这个群公司所有人都在啊,连董阿姨都在,你怎么可能不在!
董阿姨是我们公司打扫卫生的阿姨。
窗户纸被意外地捅破,我才如梦初醒,原来我在公司是被边缘化的人,甚至是不被承认的人。
adam看到我的窘态,没有多说什么,只淡淡地抽回手机:
那我把你拉进来。
服装的事,最终不了了之。
但我的自尊,受到了重创!
在这里,他们是同一阶层的相似人物。
他们是北京的精英,他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他们受过优越的教育,有着非凡的见闻,他们在国外留过学,每个人至少熟练地掌握着一门外语;他们从不曾为物质担忧,也不用去担忧。
而我,是突然闯入的外来者,是异乡的异客。
尽管我努力奋斗,兢兢业业,但是,这是应当的,这份应当是因为这份工作于我是必须紧抓的浮木,没有了这个支点,我将在都市的大海中“沉溺身亡”!
我像是不知好歹的客人,久久地呆在别人家,不知道离开,直到主人下了逐客令,才“落荒而逃”。
周末在王府井闲逛。看到一家星巴克,我脚下一顿。
我从来没进去买过一杯咖啡,因为这里最便宜的咖啡,也要30几块,这足够我买一大包的速溶咖啡。
不划算,不值得,过去我这样安慰自己。
但现在,我感受到了它的排斥。
它的大门朝所有人打开,所有的消费者都可以进入,但是,我还是感到了一股力量,它让我寸步难行。
不只是它,我环视着北京周围的一切,一座座耸立的高楼大厦,商用也好住宅也好, 它们都在彰显北京的寸土寸金;
楼里面的人,在里面建造起属于他们的规则,只有符合条件的才得以真正进入;
马路上匆匆的行人,面色蒙尘,没有笑容,恰如行尸走肉。
4
我有时劝自己,别庸人自扰了,留在北京奋斗的外地人又不光你一个,何必顾影自怜。
我跟父母要了两千多块钱,报了一个英语提升班。工作上经常要处理邮件,同事间交流也是中英文夹杂,我怕露怯,也怕耽误工作,只好更加努力。
英语班上到末期时,我觉得有点用处,总算这笔钱没白花。但是,有天午饭时,经理把我单独叫到会议室。
你来公司也快半年了,这半年也挺努力。但是不是努力就可以的……
我看着他犹豫措辞的样子,有了不好的预感。
我能看出来,很多工作你处理起来还是有困难的,上次给上海总部Alex的报告,审查得也不够用心,好多数据跟那边对接不上……
当时吴迪姐给我的材料就是那样的,我是按照……
我还想把当时的原委解释一下,但是经理没有给我往下说的机会。
吴迪后来跟我解释了,但是你还是有责任的。说实话,我能理解你作为外地人的辛苦,但是……你也知道,我们公司其实对人才要求还是挺高的……过几天,HR要招聘新人了,所以你的合约,公司只能跟你签到月底了……
我被辞掉了!这就是谈话的主题。
月底,我收拾东西离开了。
离别时,同事们恋恋不舍,让我有空回来玩。
那是他们向我展现的最亲切、最和蔼的一面,由始至终,仅此一面!
后来,我又找了一份工作,在一家广告公司的的市场部,只做了5个月;辞职后,我又去应聘教育机构的老师,白天备课上课开会,晚上批改作业,一天下来只能睡4个小时,这次只做了4个月。
再次辞职后,我彻底迷茫了:我当初为什么执意留在北京?我到底想从北京得到什么?
北京,还是那个北京!它吞没所有人的不满,也不屑回答任何人的质疑。
8
我坚持不住了!我选择逃离北京!
我收拾了所有的东西,能带走的,一个箱子就够了。
所有的积蓄,只剩2583元。我去星巴克买了一杯热的拿铁,花了32元。我必须买这一杯,这是我留给这个城市最后的自欺欺人的自尊。
我带着仅剩的2551元,买了回石家庄老家的火车票。
罗子京来送我,他依然意气风发,不为尘埃所累。
他红着眼眶问我为什么不能在北京一直待下去,我苦笑,不好意思回答。
就这样,我简装踏上了回程的路,离开了北京,离开了这座“海市蜃楼”。
路上看着相向而行的列车,我心有感慨,里面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正对北京充满着期待。
而这边,他们无法想象的,是一个灰心离开北京踏上归程的人。
北京,还是那个北京。
我逃离的,是我自己心中的那座城市!
#p#分页标题#e#从国企离职,我不止一次后悔过
文/亮司
“因个人原因不能在公司继续工作,申请辞职。”
当我在国企的解除劳动合同申请表上签下名字,盖上拇指红印时,我问自己,你真的准备好离开这个稳定的环境了吗?
那时候,我还完全不知道往后的路要怎么走。
因为,我是裸辞的。
印象最深的是,递交辞职申请表那天,见到的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友善的笑容,就连平时不怎么爱说话的门卫阿叔,也给我递了烟,说常回来看看。
以至于我收拾完东西走出单位门口时,我想起了我爸说的话:
“从国企离职,也只有你舍得吧。”
想想,还真有点不舍得。
1
其实会有这个念头,也是因为这里还有让我留恋的地方。
从世俗意义上讲,在国企工作,代表着体面和稳定。
当得知我进了国企,爸妈开心得像是中了奖,逢人便说。第二天,好多亲戚朋友给我发来了祝贺的信息。
在我们那个小县城,进了国企或者当公务员,都会被高看一眼。
用我姑姑的说法,就是:“以后相亲不怕没有好对象,办什么事儿都方便。”
但对我而言,这份工作真正让我心动的,是四点半的下班时间。
划重点,四点半。
我的岗位是客户经理,早上八点半上班,工作内容包括打电话跟客户沟通,定期走访客户和整理报表台账等。
每天走访完客户,回到公司差不多下午三点多,再收拾些手尾,跟同事聊会房价股市,就可以下班了。
4:29 的打卡机前,有时候已经排好了纵队。
而四点半下班后,才是我生活的开始。
为了不让自己流于平庸,自诩“生命在于折腾”的我给自己做了份“成就感 max”作息表——
朝九晚五的生活,让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摄影和写作,是我在那段时间里,仅有的成就感来源。某种程度上来说,我是特别需要被“成就感”滋养的人。
尽管那时我还没能准确描述这份“成就感”是什么。但拥有一技之长,还是让我在国企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
单位组织活动的时候,同事会让我去帮忙拍照;举办会议时,领导也会安排我去写通稿。
这也意味着我的名字可以被更多领导看到和记住。
我想,也许只差一个机会,就可以获得晋升吧。
而在这个机会到来之前,我就主动出局了。
2
我开始为自己的得过且过,感到心安理得。
在我产生离职这个念头之前,发生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跟一位做新媒体运营的师妹聊天。
比我晚毕业一年的她,从公众号运营的思路和技巧、到竞品分析和市场分析,她都能分享她的理解和整理总结的经验。
她说的每一个观点,我都很难对应给出反馈,因为我一无所知。
我突然发现,我们思维和格局已经不再是一个层级的了。
想起大学时还是我带着她成长,而现在她已经远远走在我前头,那种错位的反差感,像口腔溃疡一般让我焦虑和烦躁。
焦虑的是自己的无知,烦躁的是自己对此毫无办法。
我只好客气地说“你说的对”、“优秀”,但我不敢说出口的是,“你的现在就是我想拥有的,满满成就感的状态。”
“我是不是选错路了?”这是我第一次对选择国企产生怀疑。
第二件事,是一位同批的师姐离职。
论资质和能力,她完全在我之上,也因此很受领导器重,所有人对她的印象是:前程似锦锦锦锦锦锦。
但是在入职的第八个月,她提了离职。她跟我说了一句我记到现在的话:“我开始为自己的得过且过,感到心安理得了。”
我想起在那八个月里,我自己花最多时间的,不是在做喜欢的事,而是去参加同事朋友的聚会,至于我给自己列的“成就感 max”作息表,很多时候都只是在角落里蒙尘。
那份作息表,每完成一天,我会在上画一划,每满五天,就会有一个“正”字。而当我拿出来看时,上面只是孤零零地躺着六个半“正”。
原来,我也得过且过很久了啊。
所以师姐说的这句话,轻而易举就把我击倒了。就像你一边喊着减肥,每天仍然一杯一点点,而两个月后站到体重秤上才会感受到那种直观的打击。
我终于意识到自己是个自我驱动力很差的人,而在这个“不努力真的很舒服”的舒适圈里,我很难不被同化,也妄论什么成就感了。
真正让我铁了心离职的,是第三件事。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会议,密闭的会议室里人多且闷。大概等了十几分钟,三位慕名已久的领导才走了进来。
一位长得精瘦,些许地中海,抽烟导致牙齿有些黑黄;
一位挺着肚腩,走路时胯部摇摆得用力,挂在皮带上的钥匙串叮当作响;
一位梳着油头,还算正常,但一坐下就打官腔,讲了半个小时后说:“开头我就讲这么多了,下面进入今天会议正题,主要分三个部分……”
说实话,那天会议到底讲了什么内容我一点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当时坐在角落里的我,看着他们咂巴的嘴,头昏脑胀,胃里一阵绞痛。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清楚地感受到,什么是“一句话引起生理不适”。
其实我知道,在其他公司也会有这种场景出现的,只是这种场景让我产生了一个很强烈的念头:
要是有朝一日我有机会能够晋升到他们这个职级,差不多的打扮讲着差不多的话,下面也坐着像我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是不是也会这样看我?
那我应该会很讨厌自己吧。
想到这里,我知道,这里不是我应该呆的地方。
我要辞职。
3
但是,要从国企离职,并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的。
离职最大的阻力,其实来自于家里人。
在我第一次跟我爸提了离职的想法时,他以为我是开玩笑的,他说:“好好好,离职了就回家考个公务员。”
当我严肃表达了我的态度和想要离职的原因后,他才意识到我不是说说而已。
由于观念不同,每次打电话我们都免不了一次争执,然后在“我一定要去做我喜欢的事”和“外面太动荡而你太无知”中不欢而散。
往后几天,我叔打过电话来劝我,大概意思是“国企才有保障,私企说倒就倒。”
我姑也发微信给我,循循善诱地讲了她的人生经验以及她在国企的朋友现在多么风光,“国企员工是越老越值钱,你现在不懂。”
家族群里也不定时会出现类似于《嫌工资低辞职的 XX 国企员工,如今光脚坐在火车站》的推文。
而最让我揪心的是我妈给我发的信息,她说:你若辞职我会一辈子心痛。
在以前,在“我喜欢”和“让父母开心”这两件事上,我都会选择后者。但毕业后这段时间,我越来越觉得,“做自己”和“孝顺”是两码事,不冲突也不矛盾。
矛盾的也是两代人对于“成就感”的理解吧。
站在父母的立场,他们这代人是吃过苦的,之所以要我们选择稳定的国企或者公务员,是希望我们在有得选择的前提下,能过得轻松舒服些。
这是他们认为的人生最大成就感。
只是他们有时候会忽略,比起“过得轻松舒服”,我们这代人,会更在意“自我实现”成就感这回事。
而那个时候我也清楚,我暂时没办法向他们解释清楚,只能交由时间来说话。
当然,到最后我还是没办法说服老爸,我只好跟他说:“我实在没办法强求你理解我,但我做的决定,我会负责的。请给我时间。”
知道无论如何都劝不动我之后,他发给我几句话——
他说:“家是不是避风港,当遇到狂风暴雨时?”
我说:“是,永远都是。”
最后他说:“好,祝你新的旅途一帆风顺!当遇到风雨时,不要忘记还有避风港。”
看到这些话时,我正坐在阳台上,看着被防盗网切割的黑夜,止不住哭出声来,心里一阵释怀。
4
从国企离职后,我不止一次后悔过。
很多朋友问我,从国企离职有没有后悔,答案是肯定的。
离职后我去了一家广告公司,完全不一样的工作强度和节奏,像是硬生生把一个生锈的齿轮拧动。
在我对着项目焦头烂额的时候,在我加班到凌晨四点半的时候,在我蹲在马路边改 PPT 的时候,在我被上司黑着脸质疑能力的时候。
我都后悔过。
每当这些时刻,我都想钻回到原来那个稳定而体面的环境里。我反复问自己:何必呢?值得吗?怎么办?
都没有答案的。
而我只能靠着一句“条路自己拣,扑街唔好喊”给自己打气。
但在从国企离职一年后的现在,回看这段经历时,我会觉得这个决定是对的 。
在我无数次产生自我怀疑时,我去做了各种职业性格测试,甚至找了 600 元一个半小时的职业咨询师,我想确定的是,我究竟适合做什么工作?
测试结果都指向,我的成就感来源于“输出个人价值”和“影响他人”。
我这才意识到,这就是我喜欢摄影和写作的原因,也是我在跟师妹聊到新媒体工作时被触动的原因。
而我也是因此,选择到我目前喜欢的这家公司工作。
在这里两个月,在跟编辑们讨论选题到凌晨两点时,在掉了几根头发终于写出自己喜欢的文章时,在后台看到读者的真诚留言和反馈时,我都觉得当初做的决定是对的。
因为我能分明地感觉到,自己正在被“成就感”滋养着。
5
不是国企不好,
是我想要“成就感”
我朋友问我,你是不是觉得国企不好呢?
恰恰相反,国企无论从福利保障,还是性价比,相比很多工作都好得多,所以也有一些朋友在私企工作几年后,辞职去考国企或者公务员。
但我更想探讨的是关于“成就感”这件事。
从马斯洛需求理论来说,人最高的需求层次是“自我实现需求”。
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份工作都只是一个工具,只要你能从中获得自我实现的需求,就是一份好工作。
如果你清楚你的成就感来源是什么,那么恭喜你;如果还没有,那么我会鼓励你去找到它,并拥抱它。
我很喜欢的一个真人秀节目《奇遇人生》,里面每一期的素人嘉宾都从事着平凡的工作,他们也许没有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你会发现他们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成就感所在。
第9期的《奇遇人生》,赵立新和白举纲来到冰岛,和一位艺术家施瓦纳,共同完成他十一年来的心愿——一场关于火的艺术,展现人类与精灵间的跳舞。
“真好。” 我一边看一边感叹。
众人围坐在篝火前,欣赏着旋转的艺术,聊着天,唱着歌。
白举纲说:
“其实也没有什么让人觉得为之而惊叹的感觉。但是施瓦纳的眼睛是发亮的,满足了自己的内心。
主要是他的欲望、发生、过程、结果都是他自己。你做了作品,得了奖,满足了别人,别人认可。
他成就他自己 ,满足自己是最难的。”
最后这句话,跟你共勉。
猜你喜欢
- 2021-08-08 拿破仑?希尔说“习惯”
- 2020-10-05 放手的历史小故事
- 2019-06-19 联想创始人柳传志简介
- 2021-08-28 胜者喝水的姿态
- 2021-08-03 工作效率飙升的三大秘诀
- 2021-09-01 不记别人的过错
- 2021-04-11 你好,清晨粉红色的寄语
- 2021-04-24 思考的女佣
- 2021-05-15 望穿秋水烟雨梦,谁念相思红尘中
- 2021-09-05 摩路瓦名言
- 搜索
-
- 2021-09-16把梳子卖给和尚
- 2019-06-19最强大脑鬼才之眼水哥王昱珩资料简介
- 2019-10-01现代文翻译成古文,你是否也被惊艳到了
- 2021-08-04我喜欢世界上的这三样东西
- 2021-08-23英语爱情名言警句
- 2020-10-22佛教大师:星云大师简介
- 2021-08-26浅谈男女之交
- 2021-05-20雷锋生平简介
- 2019-08-10欧美励志电影排行榜
- 2019-10-24放低姿态匍匐前进
- 2024-11-05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局不在力耕
- 2024-03-11阻碍阶级跨越的,是流淌在身体里的故乡
- 2024-02-15底层逆袭的五点方向
- 2023-08-14你应该始终保密的12件事
- 2023-08-03慢慢变得幸福
- 2023-05-03面对父母催婚、催生、与父母三观不一致怎么办?
- 2023-05-03三观正常的一段话
- 2023-04-27最令你醍醐灌顶的一句话是什么?
- 2023-03-25一生的安慰系列:今生我们相约携手爱情篇: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相遇
- 2023-03-12中年以后 把这四样经营好 就是在赚钱
- 2021-04-28不清算政敌
- 2021-05-27励志电影推荐(四)
- 2021-08-24励志小故事:让老板刮目相看的窍门
- 2021-09-03张雨绮:从30岁开始,美出新高度
- 2021-09-03是谁扼杀了你的梦想?
- 2021-10-17门与窗
- 2021-10-23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百部长篇小说
- 2021-05-17月光溢满了夏夜
- 2020-09-27如何向上,唯有放下
- 2021-08-31雨的情怀